中青在线苏州4月15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在很多人看来,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体育是短板,“但是相对于美育而言,体育还算是强的,在学校教育中,美育是比体育还要短的那个短板。”王登峰说。今天,教育部在苏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了当前我国学校美育改革的情况。
在很多人看来学校学校美育就是吹拉弹唱,但其实,“学校美育不仅仅是吹拉弹唱,它有着更重要的综合性育人的功能。” 王登峰说,美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吹拉弹唱是一种技能,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重要品质,那么这种品质要通过学校美育来进行培育。

4月15日,江苏苏州,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左)介绍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及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关情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摄)
那么如何破解“美育是学校最短板”这个难题呢?
首先要加快补齐,既包括补齐美育的办学条件,还有配齐配好美育教师。
据了解,十八大以来我国美育学科教师每年平均增幅已经达到了8.7%。美育器材配置、场地设施条件大幅改善。2008年至2018年,全国小学艺术器材达标率由45.6%提高到93.8%,初中由59.8%提高到95.5%,十年增长了约42个百分点。设施设备标准日益完善。启动《普通高中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研制,推动将高校艺术场馆建设情况纳入高校教育发展统计数据。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也已经显现出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08年的43.4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71. 7万人,十年来平均增速为5.1%。同时,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93.5%的省(区、市)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9%的课时数;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2.1%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75.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全国84.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4月15日,江苏苏州,教育部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及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关情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摄)
另外,还要改革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目前学校美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发挥的基础性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要通过改革,将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的情况、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学校、考核教育、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王登峰说。
据了解,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印发了省级层面贯彻落实《国办美育意见》的实施意见。2016年-2018年,教育部分三批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实现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全覆盖,探索建立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动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美育工作,健全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机制,初步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协同机制。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融合机制。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初步建立学生、学校、教育部门“多元立体”的美育评价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激发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来源:教育部